未来10年,赚钱的逻辑其实反过来了
未来真正能赚大钱的,不是让你'买买买',而是引导你'少买'。这是日本已经用三十年的真实数据给我们做了一个超前演示。
先看两组硬核数据,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比29.3%,稳坐全球第一;独居人口比例直逼三分之一,老年独居更是突破了32%!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在这种情况下,多买一件东西不是享受,反而成了负担,企业要想活下去,就得转变思路,开始卖'陪伴感'和'被理解'。
图片
三浦展
这个观察来自一位被称为'日本消费研究第一人'的学者,三浦展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,比如'下流社会'、'孤独社会'、'简约一族',都是他创造的。我前阵子一口气读完了他的三本书,感觉像是提前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消费趋势,真的是太有启发了,我得赶紧分享给大家。
首先是这本《日本的滑落-大下流国家》,这里的下流,不是个形容词,而是个动词,就是阶层向下流动的意思,但这本书的内容,比它的标题还要扎心!日本人均GDP看着很高,可中产开始变得集体佛系,整个社会像是被扣了电池一样,失去了动力,中产阶层批量滑落。三浦展通过二十年的问卷追踪发现,日本的'阶层下流化'不是因为大家变穷了,而是大家的梦想塌方了,对阶层跃迁彻底绝望。
他跟踪了一个叫翔太的年轻白领,这哥们月薪28万日元,在东京算是不低了,看似体面,但依旧租网红二手衣服穿,周末哪儿也不去,就蹲家里刷视频。他说:'我赚钱只是为了不掉队,不是为了往上爬。'这句话被写进了问卷摘要,成了三浦展判断'中产正在滑落'的铁证。更让人心酸的是,书里还有个便利店夜班大叔佐藤的故事,人家明明是大学毕业,结果因为经济长期低迷,变成了'半漂流族',晚上睡网吧,洗澡全靠公共澡堂。三浦展发现了一个可怕的规律:当社会不再奖励努力的时候,人们就开始给自己的自尊心降级,表面上看是'消费降级',实际上是'抱负降级',这才是真正的塌方
这对我们简直就是一记警钟啊,如果城市更新跟不上,再教育跟不上,可能就是明天的'躺平常态'。
在《第四消费时代》中,三浦展将日本消费社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:
第一消费时代,1912-1941,这个时期,物质匮乏,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,随着婴儿潮的兴起,日本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。日本开始逐步向中产社会过渡,出现了大众媒体、百货大楼、写字楼、公寓等西方化的生活方式。人们追求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。
第二消费时代(1945-1974),日本正式进入了产业化时代。在大量的生产和消费的推动下,大部分家庭开始步入中产行列,三大件,电视、洗衣机、冰箱成为每个家庭的奋斗目标。
第三消费时代(1975-2004),日本的老年人口占比已经突破了14%,但出生率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,劳动人口仍然在增长。个性化消费兴起,品牌意识和个性表达成为关键词。
而第四消费时代(2005至今)日本进入到超老龄社会,经济增速放缓,消费降级、追求简约、注重社交和体验。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,年轻人不再热衷于奢侈品和豪车,而是更看重人际连接和简单生活体验。比如,共享经济、环保主义、情绪价值等消费趋势,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。
三浦展混迹涩谷、吉祥寺商圈,蹲点看人们怎么花钱。你会看到东京小巷里那些只为'陪你聊半小时'的社区咖啡店,利润率居然比隔壁7-11还高!三浦展说,物质过剩后,消费者愿意用钱买“被理解一分钟”。所以日本出现付费“散步导游”,还有“租朋友”服务,帮独居青年假装社交。
看到这儿,你是不是突然明白为什么国内的City Walk、露营、剧本杀这么火了?它们卖的都不是产品,而是'人在现场'的陪伴感啊!
最后一本是《逃离消费陷阱》,这本书简直就像是给消费主义开的一剂解药。很多人把它当成极简生活的指南,但三浦展真正想说的是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反转。他跟踪了两百个奉行极简生活的家庭,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:这些人一年可能只买一件衣服,但这一件却敢咬牙入手LV 草间弥生联名的限量款;他们把省下的预算集中起来,砸在一次高质量的旅行上,得到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以前每月剁手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他由此提出“减法溢价”模型,就是说,如果产品能让消费者省心、减物、长伴,溢价空间远大于堆 SKU。
三本书加在一起,就是一条清晰曲线:人口老龄化+独居潮→消费动机从占有转向陪伴→大规模制造让位小半径体验→品牌竞争升级为情感记忆竞争。对中国来说,窗口期还没彻底关上,社区咖啡、宠物托老、银发城旅、剧本旅行、二手高端循环,全是尚未饱和的赛道。
所以,别再抱怨年轻人不剁手,他们只是把钱从商品搬到了情感账户。把三浦展这三本书读透,抓住中国即将到来的这波 陪伴红利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